教学目的:
1、 让家长了解高中生的个体差异。
2、 掌握如何给孩子最优质的爱。
教学准备:
1、 课件。
2、 每个家长一张A4纸,一支笔。
教学方法:
讲述法、情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故事:只有你能欣赏我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流下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老师也表现出不屑的眼神儿。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因为全班只有宝宝你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的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眼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儿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还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时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录取通知书》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他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那沉甸甸的信封上……
2、交流讨论: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体会?
二、了解孩子的差异
(一)坦然面对孩子与他人之间的差异
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顿博士发展出一套理论,用以解释人的情绪反应。当时,对于精神层面的研究仍局限于心理疾病或是刑事案件上的精神错乱方面,而马斯顿则想将研究领域延伸到涵盖一般人的行为方面。马斯顿设计了一种可测量四项重要性向因子的性格测验方法,这四项因子分别为支配(Dominance)、影响(Influence)、稳健(Steadiness)与服从(Compliance),而这套方法也是以这四项因子的英文名第一个字母而命名为DISC。这就是DISC的由来。
人有四种基本的性向因子,这些性向因子以复杂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性格。马斯顿博士发现行事风格类似的人会展现出类似的行为,这些复杂的行事风格都是可辨认、可观察的正常的人类行为,而这些行为也会表现为一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
Dominance 支配型→ The Director老板型/指挥者
Influence 影响型→ The Interact互动型/社交者
Steadiness稳健型→ The Supporter支持型/支持者
Compliance服从型→ The Corrector修正型/思考者
(二)无条件接纳是爱的核心
多罗西·若特在其诗句中,贴切地诠释了生活在不被接纳的环境中的孩子是如何在生活中学习的:
生活在批评、指责中的孩子,吹毛求疵、尖酸刻薄;
生活在敌意、愤怒中的孩子,性格暴躁、争斗不和;
生活在嘲笑、奚落中的孩子,缩头缩脑、自卑、怯懦;
生活在耻辱、羞愧中的孩子,没有自尊、深感罪恶。
(三)责任和规则是爱的另一面
麦道卫在《六A的力量》里提到这样一个公式:
良好的亲子关系+规矩=响应
恶劣的亲子关系+规矩=叛逆
只有建立在良好亲子关系上的规则才会得到积极的响应。亲子关系一般有四种类型:
1、专制型(我说的你必须听,否则就会……)
2、溺爱型(你想怎样就怎样)
3、冷漠型(我才不管你做什么呢,树大自然直,我不会教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4、关系型(我在聆听……我想知道你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这次我们不能这样做是因为……)
(四)时间是培养爱、给予爱的最佳方式
1、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变成“优质时间”,把每一次与孩子的相处都变成愉快的回忆。
2、最好能围绕孩子的时间建立计划表,优先安排好孩子的时间,然后再来安排自己的事情。
3、“优质时间”有其作用,但打量的与孩子共处的时间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只要有可能,还是应该尽量多地抽时间与孩子共处。
(五)良好的沟通是表达爱、巩固爱的最佳桥梁
沟通是需要技巧的,沟通中最重要的技巧不是“会说”,而是“会听”。“听”可分为五个层次:
1、 听而不闻
2、 虚应故事
3、 选择性地听
4、 专注地听
5、 最高层次:同理心地倾听
三、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 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
2、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3、 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不做“驯兽师”, 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
四、 家长作业:
不少高中生抱怨: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自己的喜爱程度是呈递减趋势的。问题是,不少父母一方面不接纳孩子;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期望的那样学习和成长。您怎样看待亲子关系中的这个矛盾?